BMW 330i 新车 & 升级

新车

这辆 BMW 330i (G20) 是我人生中第一辆自己买的车。之前一辆车是老爸送我的丰田 RAV4,车体大,车身长,动力差,配置低,作为练手倒是刚好,但开久了就觉得不满足,正好这辆车快要 6 年上线年检,遂决定换车。前前后后做了 3 个月功课,看了不少车型,正好说说几辆试驾和看过的。

在犹豫不决的时候我翻了翻 BMW 的价格,发现新 3 系的落地价格低得吓人。我对 3 系最后的印象是在疫情期间 325Li 因为芯片荒,需要加价到近 40 万才能提车,最开始看车的时候压根就没想过这辆。没想到价格战的压力之下宝马已经把 3 系压到了如此之低价格(至少在我的心理价位内),遂决定直接冲 330,并且在看过实车和看过各种评测后综合决定买标轴 330i。主要我后排极少坐人,自己开自然是标轴更加舒服。

在等待了一个月后顺利提车。

优雅的侧面

这张其实已经是升级过后的状态了。我选择的是新下放给 3 系的布鲁克林灰,之前只有 4 系等进口车才有资格选装。这个灰色其实还挺特别,不是国内厂家常见的水泥灰,它在阳光下看实际上有点泛蓝,非常特别。

轮毂的话我思前想后没有上 19 寸,主要还是由于轮胎价格,以及分院路上存在烂路这两点限制。这也影响了我后续刹车的选择。

升级

升级件合影

升级主要动的是这几点:轮胎、避震、刹车、排气系统(中段)

轮胎

这个是我上来就换掉的。原厂不幸抽中韩泰 K117,查了车友评价后可以说是一塌糊涂。并且自己驾驶的时候也感觉到巨大的胎噪、梆硬的胎壁和间断的打滑。所以过了几天直接换成了 Continental MaxContact 7 (马牌 MC7)。原先其实打算和老车一样用米其林,并且打算用 PilotSport 5,不过看了评测后发现 MC7 花纹更新,性能接近,并且价格相较于 PS5 会低一点,遂决定尝试 MC7。目前发现对比旧车的 Primacy SUV+ 静音性其实并没有差多少;相比原厂防爆胎,操控显著提升,过坑过坎不会再担心鼓包,雨天操控也显著增强。

避震

这代 G20 的国内版本,避震已经是全网都在骂的问题了:华晨自作主张把国内版本的 3 系改成了非常非常软的取向,导致变道和相对快速入弯时车身侧倾严重。

查阅相关升级案例后发现几个选择:KW V3、KW V3 LE、BCBR、Bilstein 等都有人选,我思来想去,在手里还有预算的情况下决定一步到上 KW V3 系列,并且因为天天上下地库,选择了 Leveling 版本,降低了 10mm,保留了约 2 指高度。这样在保证通过性的同时提升了操控,尽管 LE 版本比起 V3 标准版本低趴姿态会略差,但终究还是要过日子的呀。

试车时可以说是给了我耳目一新的感受。车店师傅给我调了最均衡的参数,这已经让我感到十分满足了。到后面封闭路段试车时飞坡过坎,无论何时都感觉车身被牢牢地吸在地面上,并且很少有多余的晃动:原先那种开船感完全消失不见,并且 LE 版本在提升操控、让底盘适度紧绷的同时,增加了相当多的高级感。这感受还真很难用文字完全描述出来,真的需要实际驾驶才能明白提升有多巨大。

另一个改变,在于刹车时的点头现象得到了极大改善。尽管据车主测试,现在生产的 3 系避震,已经比 2020 年上市时硬了不少,但仍然存在刹停时车身点头晃动的现象,而且这个晃动非常难受。更换为 KW V3 LE 后刹停时车身晃动可以迅速被稳定下来,也就是前文所说的“紧绷感”。

刹车

刹车其实是和轮毂的选择连在一起的。考虑到 19 寸轮胎的价格,以及潜在的轮胎、轮毂变形风险,我最后没有选择原厂 19 寸轮毂,并且在最初的改装计划里就没有把扩大轮毂尺寸放在里面。主要还是避免交警检查(吃了 1087 可要年年上线),以及减少后续验车时的额外花销和麻烦。

在原厂 1039M 轮毂里能塞下的刹车,六活塞的基本不用想,似乎最好的选择就是 AP9540 了。这是较新款的大四活塞刹车,比起 9040 等旧款颜值和性能又得到了提升。此外由于 330i 本身大力鼓就足够强大,所以无需更换即可上这些更好的刹车。

刹车脚感也是我更换刹车的一个重要原因。原先我开的 RAV4 是典型的线性刹车,大多日系车也都是这样的设置。宝马的刹车第一次开时非常不适应,前段虚位很大,到某个特定深度后力度瞬间增加,有撞墙一样的感觉。并且由于避震的原因,在短距离刹车(急刹车)和市区拥堵跟车时经常出现点头现象。网上不少车友说通过脚法可以改善,但我尝试多次未果,遂决定把它换掉(同时还增加颜值)。

轮毂的话,原来想用国锻(说白了国内仿品)凑合,但在现场看过后发现细节不能和正品比。其中一款喜欢的 RAYS G025 在咨询车店老板后表示 18 寸数据不行,导致国内几乎不备现货,这综合下来发现国锻必被识破,丢不起这个人,遂决定后续想咬咬牙上 BBS RI-A 的。到时候簧下重量继续减轻,操控性应该会更上一层楼。

排气(中段)

排气系统我原先是并不想动的。我本身并不喜欢过分夸张的发动机声,更别说 2.0T 4 缸能有多好听的声浪,再加上过大的声浪还会引来 1087 上身,所以排气最开始是不在计划中的。

然而我在搜索国六 b 的 330i 可以用什么机油时发现选择非常受限,原先购买的进口机油也不在京东的兼容列表里。进一步搜索发现是因为 GPF 的加入导致机油必须使用低灰分的版本,还要严格遵守认证以保证 GPF 不堵塞。再深入研究后发现不少车主直接把含 GPF 的中段切除了,随后可选的机油范围明显扩大,且不用担心 GPF 堵塞后影响发动机寿命或需要出大价钱修理排气系统的风险,便把这一项列入了计划。

最开始还在想是不是需要刷程序屏蔽,B 站上这个关于 MKL 排气的视频让我看到了希望。视频中改装完也没有变成炸街声,自带 GPF 屏蔽则不需要动程序丢质保,咨询车店老板后也给出了同一个品牌,我就确定了中段更换方案。

升级完后上路测试,最明显的感受就是发动机转速起来明显顺畅很多,并且车内也不需要开自嗨声浪了。而且后续更换 0w-30 机油可以更放心暴力驾驶,此外因为 GPF “假装”存在、头段三元没有动,验车排放不会过不去,这点更改长久来看是一笔相当值得的投资。

结语

作为工作后人生中第一辆自己出钱购买的车,这辆 330i 可以说是圆了自己的宝马梦,当然也满足了母亲的宝马梦,我的父亲倒是对车没有什么执念,反而批评我应该把原来的老车继续开而不是买新车(汗)。

这些改装也是我预算内的,所以也在做了大量功课后尽可能地用了好的配件,毕竟是准备开至少 6 年的车。

最后也要感谢 750 Car Club 的贺老师,对我很多小白问题也不厌其烦地解答,给出的方案也令我非常满意。现场的师傅们也非常尽心尽力,差不多 4 小时就把这堆升级都做完了。店内的摄影师还为我拍了这堆美照,加上爱车的全方位进化,可以说是情绪价值拉满了。

当天是阴天,出片依然好看!

外观美图1

外观美图2

外观美图4


附录

其实订车后也有朋友问我一些问题,我也一并记录一下。

问:为什么不买电车?

首先,我家小区老旧,并不是每家每户都有停车位来装电桩,更别说逼仄的通道油车已经进出困难。现在不少国产电车越做越大,这些又长又宽的车的通行想想就不方便。其二就是我看车的过程中小米 SU7 事故频发,固态电池又迟迟没有投入实用,对我来说就难以相信现行电车的安全性。

问:为什么不买 SUV?

之前开的 RAV4 就是 SUV。由于父母出行并不需要我当司机,过年也没有跑高速的需求;我尚未结婚生育,绝大部分时间我是一个人开车,加上之前 RAV4 2020 版偏向美式大车,开了时间久以后我对体型超大的车辆存在一定的抵触心理。所以这次换车 SUV 直接就没有在视野范围内。

问:怎么没买两门车?

这个其实是我的领导问的,我也有点意外。其实两门车真的没少看(M240i、430i、Z4 等)但家里始终不同意,加上是事业单位员工,终究开两门的太高调了,加之价格超过负担能力,最后只能遗憾放弃。

问:为什么会现在买 3 系?不会在新款出来后后悔吗?

宝马的车,对我而言,我小时候看到的就是班戈时代的宝马,一直到如今的 3 系设计基本是延续了下来(至少我认为如此)。现款的 3 系符合我印象中的宝马,4 系倒也能接受。

然而看看隔壁 5 系又厚又蠢的设计,再看看 7 系大鼻孔和抽象至极的眯眯眼,连 X3 都惨遭毒手。近期放出来的 3 系新设计(Neue Klasse)依然是让我非常不能接受,所以我想入手这代 3 系多半是不会后悔的:谁知道 G 底盘时代结束后新设计会变成什么抽象东西。

© 2025 Aozaki

Twitter GitHub Telegram Discord Mastodon Mail